跳到主要内容

006 中阿含經 第五誦

第五誦,名後誦。有三品半,三十六經:

品 目卷 次經 名别 譯
雙品第一49説智經第一
阿夷那經第二
聖道經第三
小空經第四
大空經第五
大品第二50加樓烏陀夷經第一
牟犁破群那經第二
51跋陀和利經第三
阿濕貝經第四
52周那經第五佛説息諍因緣經
優婆離經第六
調御地經第七
53痴慧地經第八佛説泥犁經
54阿黎吒經第九
嗏帝經第十
晡利多品第三55持齋經第一佛説齋經 佛説優婆夷墮舍迦經
佛説八關齋經
晡利多經第二
56羅摩經第三
五下分結經第四
心穢經第五
57箭毛經第六
箭毛經第七
鞞摩那修經第八佛説鞞摩肅經
58法樂比丘尼經第九
大拘絺羅經第十
例品第四59一切智經第一
法莊嚴經第二
鞞訶提經第三
第一得經第四
60愛生經第五佛説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八城經第六佛説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阿那律陀經第七
阿那律陀經第八
見經第九佛説邪見經
箭喻經第十佛説箭喻經
例經第十一

雙品第一

(有五經,一萬一千餘字)

説智經第一

(二千八百餘字)

爲比丘説與梵行成立人問答法。

阿夷那經第二

(一千八百餘字)

因異學阿夷那,爲比丘略説知法非法,義非義,令後學如法如義;諸比丘請阿難廣釋,謂邪見乃至邪智爲非法,因此生不善惡法爲非義;正見等爲法,所生善法爲義。

聖道經第三

(一千八百多字)

正定爲一道;有習、有助、有具。共七支,正見最在前。一一釋已。並正解脱、正智、爲十支。約邪、正、斷、修、成四十大法。

小空經第四

(一千四百餘字)

從不念人想、不念村想、不念無事想,次第至不住無想心定。

大空經第五

(三千六百餘字)

因衆比丘集加羅差摩精舍,佛爲阿難説遠離法,及説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動法。又説正知法,讚不放逸法,分别煩師、煩弟子、煩梵行法。又誡弟子不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慈事。

大品第二

(有十經,三萬九千餘字)

加樓烏陀夷經第一

(四千四百餘字)

烏陀夷念世尊恩深,讚斷過中食,佛印可之。深訶不順此戒,謂爲小事者,如彼痴蠅。

牟犂破羣那經第二

(三千三百餘字)

牟犁破群那比丘,與比丘尼數共集會,護過、瞋諍,佛呼而誨之。謂: 以信捨家,應修無欲。如調馬、治林。於時非時等五言道,皆習慈心,悲、喜、捨心;如大地不可壞;如恒河不可沸,如虚空不可畫,如治皮無瓦聲;乃至應數數念利鋸刀喻,則所遊皆安,堪證學無學道。

跋陀和利經第三

(四千三百多字)

佛讚歎一坐食法,跋陀和利固辭不堪。夏三月竟,復來見佛,佛種種訶之,爲説出要;又答其苦治不苦治之問。次説清浄馬喻法。

阿濕貝經第四

(四千一百餘字)

阿濕貝與弗那婆修二比丘,不遵佛戒,過中暮食,佛呼而責之,爲説樂覺、苦覺、修不修義,及説修行不放逸義。

周那經第五

(四千二百餘字)

周那述尼犍諍事於阿難,阿難問佛,佛爲説六諍本,七滅法,六慰勞法。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息諍因緣經〕 

一卷,三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四),中藏第一輯第九集(線裝第六十七册)。宋·施護譯。

優婆離經第六

(一千五百餘字)

問答七滅諍等如法不如法事。

調御地經第七

(二千八百餘字)

王童子不信阿夷那和提沙彌所説法,阿夷那和提白佛,佛爲説山下不見園林喻,及説調野象喻。

痴慧地經第八

(五千六百餘字)

説痴、慧、各三相,謂思、説、作也。各受現法三苦樂,謂惡名、治罰、惡死、爲三苦;善名、無罪、善死、爲三樂。又有地獄天宫苦樂果報。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泥犁經〕 

一卷,五千三百餘字。大藏第二册(八六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七册)。東晉·竺曇無蘭譯。説惡人墮泥犁之苦。亦説五天使者問辭。知津云: 與痴慧地經同本。

阿梨吒經第九

(四千五百餘字)

阿梨吒説欲不障道,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而責之,謂比丘於法尚應知如筏喻,況執非法。

嗏帝經第十

(四千六百餘字)

嗏帝比丘生惡見: 執此識往生不更異。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責之。爲比丘細明十二因緣生滅。

晡利多品第三

(有十經,三萬多字)

持齋經第一

(四千多字)

爲毘舍佉説: 放牛尼犍齋無福,應持聖八關齋,更修五念: 念佛、如沐首,念法、如沐身,念僧、如浣衣,念戒、如磨鏡,念天、如煉金。

别譯三種

⑴ 〔 佛説齋經〕 

一卷,一千五百多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吴·支謙譯。

此經有明末蕅益大師科註,見在家律要廣集卷四及北京刻經處版單行本。

⑵ 〔 佛説優婆夷墮舍迦經〕 

一卷、一千二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二),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與持齋經同本,而五念法稍異。

⑶ 〔 佛説八關齋經〕 

一卷,六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九册)。劉宋·沮渠京聲譯。

説前五戒皆盡壽,第六齋去,乃一日一夜。與前經大同小異,但無五念門。

梨多經第二

(三千六百餘字)

爲梨多居士説八支斷俗事,謂離殺、盜、婬、妄、貪恚、嫉惱、增上慢。更有八支,謂: 欲如骨,如小肉,如手把炬,如火坑,如毒蛇,如夢,如假借,如菓樹。離欲得禪,盡漏作證。居士悟道。

羅摩經第三

(四千一百餘字)

於羅摩梵志家,爲比丘説聖求、非聖求。隨説未成道時,先學二定,次坐菩提樹,求得正覺,度五比丘事。

五下分結經第四

(二千三百餘字)

説依道依跡斷結,猶如入林求實,亦如渡河、渡山水。

心穢經第五

(一千三百餘字)

説比丘須拔心中五穢,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又須解心中五縛,謂身縛、欲縛、説縛、聚會縛、昇進縛。次應修五法,謂四如意足及堪任。

箭毛經第六

(二千八百多字)

箭毛異學説瞿曇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謂: 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晏坐。佛言:不以此五法,更有五法,謂:無上戒,無上慈,無上知見,説四諦,宿命漏盡通。

箭毛經第七

(三千八百餘字)

爲箭毛異學説天眼、宿命通事。彼述邪師所説上色,佛展轉以螢火、星、月、日、天光、等破之。及爲説四禪道跡。

鞞摩那修經第八

(二千一百餘字)

爲鞞摩那修異學破上色邪見,又爲説置前世後世,但令質直無諂誑,隨教化,必得知正法。如火不益油,柴不益薪,必期於滅。異學悟道出家。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鞞摩肅經〕 

一卷,一千七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三),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法樂比丘尼經第九

(三千多字)

毘舍佉問,法樂尼答。問答已,尼往白佛,佛印可之。

大拘絺羅經第十

(三千多字)

舍利弗問,拘絺羅尊者答。

例品第四

(有十一經,二萬二千餘字〕

一切智經第一

(三千七百餘字)

佛爲波斯匿王説四姓勝如義。阿難與大將論遣退天義。年少與大將互推謬説義。王因多事,讚佛而去。

法莊嚴經第二

(三千多字)

波斯匿王信佛種種法靖,而稱述之。王去之後,佛令比丘受持此説。

鞞訶提經第三

(二千五百餘字)

波斯匿以佛身行問於阿難,阿難具答行不行義。王喜,以衣布施。阿難白佛,佛印可之。

第一得經第四

(一千三百餘字)

佛言:一切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總不欲之,況下賤法?唯應廣布八正道耳。

愛生經第五

(一千六百餘字)

梵志兒死,愁憂見佛,佛言:愛生、便生愁苦。梵志不悟。波斯匿王聞之,以告末利夫人,夫人所説同佛;王遣人問佛,佛爲廣説;人還白王,夫人更爲王詳説,王乃信佛自皈。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一卷,一千五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五),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後漢·安世高譯。

八城經第六

(一千一百餘字)

阿難爲八城居士説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一卷,一千一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六),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 三十六册)。後漢·安世高譯。

阿那律陀經第七

(三百餘字)

阿那律尊者爲諸比丘説四禪及漏盡爲賢死賢命終。

阿那律陀經第八

(六百餘字)

又説見質直、得聖戒,修念處、四無量、四空定,得漏盡,爲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

見經第九

(六百餘字)

阿難爲異學説如來不一向説有常無常等。

别譯一種

⑴ 〔佛説邪見經〕 

一卷,四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失譯人名。

箭喻經第十

(二千多字)

鬘童子欲如來一向説世有常等,佛訶責之。爲諸比丘説披毒箭喻。

别譯一種

⑴ 〔 佛説箭喻經〕 

一卷,一千四百餘字。大藏第一册(九一七),中藏第一輯第五集(線裝第三十六册)。

失譯人名。

例經第十一

(四千八百餘字)

佛説: 欲斷無明,别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念處、正勤、如意、四禪、根、力、覺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